界面新闻实习记者|李烨
界面新闻编辑|牙韩翔
自媒体“餐饮O2O”报道,太平洋咖啡在广州大量闭店。报道中称,根据工商信息显示,太平洋咖啡在广州注册的门店有45家,存续11家,已注销34家,注销时间主要集中在2021-2023年。界面新闻根据窄门数据统计,当前太平洋咖啡全国门店数319家,而这个数据在2020年是443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止是广州,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深圳、无锡、上海也都出现了太平洋咖啡闭店的情况。2020-2022年,深圳的太平洋咖啡门店数从49家降至24家;无锡太平洋咖啡的南长街店、高铁站店、广瑞路店与万象城店纷纷闭店;上海门店数从60家缩减至17家。
太平洋咖啡(Pacific Coffee)成立于1992年的香港。2010年6月29日,华润创业以3.266亿港元收购太平洋咖啡80%的股份,太平洋咖啡正式进入内地市场。2015年,太平洋咖啡全国门店数达458家,超越Costa成为仅次于星巴克的行业第二。
但在2018年开始,当中国市场涌现出一批本土连锁咖啡品牌并借以融资不断扩张时,太平洋咖啡却没有能跟上步伐。
在这股咖啡浪潮中,太平洋咖啡固守着老旧的品牌调性。
长期以来,太平洋咖啡不同于其他咖啡店“第三空间”的定位,它将目标群体锁定商务人士,店面空间定位为商务洽谈的场所。在店面装修上,也选取较为严肃的黑色为底色,配上红沙发,商务氛围浓厚。
它将更多的创新分散给了其他子品牌。2018-2019年间,太平洋咖啡开发出连锁茶饮品牌太茶、手冲精品咖啡品牌Brew Bar、及自烘焙旗舰店LUXE三个子品牌。
但可惜的是或许是一下子布局太广,太平洋咖啡没有能很好地将其协同发展,以至于这三个品牌都没有在市场上有所声响。目前,从大众点评上的检索看,太茶在上海只有虹桥交通枢纽的一家门店,而Brew Bar在深圳也只有一家门店营业。
图片拍摄:界面新闻 范剑磊
太平洋咖啡本身的扩张节奏也较为缓慢。
窄门参眼数据显示,虽然太平洋咖啡目前覆盖全国57个城市,但地区上除了广州有58家、上海20家、陕西17家、北京13家外,其他地区全省都只有个位的门店数量,辐射面窄,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而从产品上看,太平洋咖啡的单品本身也较难体现竞争力。
太平洋咖啡前副董事长李海涛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太平洋咖啡的品牌定位在中高端商务人群,太平洋咖啡的定价也在均价约30元。根据中信报告研究部的研报,在20-30元/杯价格带的市场中,参与者主要是平价精品咖啡,满足对咖啡品质有一定要求但对价格也相对敏感的消费者。
但在这个价格带中,中国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诸多现场手工制作的精品咖啡连锁店;而在半自动咖啡机出品的连锁门店中,星巴克通过规模化优势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太平洋和COSTA等品牌则显得暗淡。
在这个价格带中,从门店规模上看太平洋咖啡也不具优势。星巴克中国的门店数量目前已经超过6243家,而此前它曾立下2025年运营9000家门店的目标;Tims天好中国目前门店达到648家,而它决定在今年突破千家。
再看看太平洋咖啡主打的细分市场。
它为了击中商务人群的目标客群,将店面主要设置在了大型商场与高级写字楼下。但在这些消费场景里,太平洋咖啡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例如上海环贸中心写字楼大堂以及连通商场的过道空间内,出现了% Arabica、Seesaw Coffee、Manner Coffee以及紧挨着它的星巴克;和上海环贸中心同属同一家地产公司新鸿基的最新综合体项目上海two itc座写字楼大堂,也出现了一家只有十几平方米的%Arabica。
遗憾的是,眼下在进入这些写字楼时,太平洋咖啡的品牌调性或许竞争不过其他新品牌。
按照多个房地产咨询人士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的说法,为了迎合年轻白领的喜好,与周边地方原有商业生态形成互补,业主们会优先招商瑞幸咖啡、星巴克和manner等这些连锁品牌。
从根本上说,太平洋咖啡的收缩或许是它的模式已经无法顺应中国咖啡市场的现状。毕竟对于眼下中国喝咖啡的消费者来说,要么追求品牌调性和体验接受由此带来的溢价,要么选择性价比较高的品牌——从这两个维度上看,太平洋咖啡确实显得尴尬。
标签: